十年前第一次吃生煎包是在珠海拱北地下广场的一间老店里,是的,十年前它已经是一间老店了,门口总有人排着队等包子,店内的员工不停地包着码着包子,一锅一锅煎着,并撒上黑芝麻和细葱花。店面很小,只有几张小桌子,素不相识的人拼在一张桌子上进食是在所难免的。生煎包里面有汤汁,纵使是常吃生煎的人,也会在咬着包子时一不小心,汁水飞溅到四周,对面的人看着,被溅了也不会生气,会心地呵呵一笑。
中国地大物博,美食资源很多,很多食物都有同样的名称不同的做法或形状,这无所谓的正宗与否,是习惯和口味而已,粽子豆腐花的咸甜,包子的生煎水煎,对于一个吃货而言,并不重要。我第一次吃的生煎包,应该是没有加水,而我这次要做的生煎包,是加水煎制,也叫水煎包。
馅料:
馅料分两部分,一部分是肉糜,一部分是皮冻。
肉糜是猪前腿的瘦肉加五花,比例是 7:3 ,在这里的比例也不重要,只是个人口味习惯而已,再说每个人的口味习惯,也会因为不同时段,不同心情,甚至食欲而有所改变。
肉糜中,我还加入了虾肉,节虾去头去壳去肠清洗后,像拍蒜一样拍扁,然后剁碎,加入到肉糜中,胡椒粉、生抽、蚝油、盐,随意加入,顺着一个方向拌匀。姜葱水是关键的一点,一碗水泡着姜丝和葱粒,拌匀肉糜时,分次少量地加入姜葱水,姜葱水在每次充分融合后再加,完成后放进冰箱保鲜。
皮冻的做法多是用猪皮,我选择用鸡爪子来熬制,一方面让馅料的风味丰富,另一方面,熬完后这鸡爪子还可以做一道菜。
鸡爪清洗后冷水加姜片、料酒煮开去血水,再夹起另外一锅里,加入鸡爪重量一倍的水,加入两三块姜片,少许料酒,再煮开,然后小火慢炖两小时。后过滤只取汤汁倒入保鲜盒,再放到冰箱里,数小时后,便形成果冻般的块状。
皮冻切粒和馅料拌匀,比例为 1:1,这是生煎包汤水飞溅的要诀。
面皮的制作,则比较简单,材料有:400 克面粉,250 克冷水,2 克酵母,少许盐(小半勺)加入面粉中。先在面粉中间挖个坑,把酵母放进,加少许水融化,然后用筷子慢慢和面粉搅拌,再分次少量加水,搅拌成絮状后,揉成光滑均匀的面团,盖上保鲜膜在温暖湿润的地方发酵至两倍大。再取出来揉圆,盖上湿布松弛 20 分钟左右,即可分割擀皮开始包馅。
包好的包子,捏口朝下,铺进覆盖一层薄油的不沾平底锅里,让包子们再度发酵一下,刷上油,上炉子加热稍微煎一下定型,倒入温水没过包子的一半后盖上,待听到里面的水开始噼里啪啦作响,渐渐声音慢了小了就可以熄火,再焖一会,撒上葱花,便可出锅。
再想起珠海那家店,店里自制的豆浆也很清香去腻。我并不是特别喜爱吃酸,但吃这个生煎包的时候,先把皮咬开一个小口,轻轻吸取里面的汤汁,要小心烫舌头,然后把皮肉吃掉,剩下煎得酥脆的皮底,蘸上香醋再吃,让我感到十分满足。
要让皮底煎得酥脆,在于面团的发酵控制,只发酵一半,完全发酵后,就成了普通的包子了,这样面皮把包子的汤汁都吸收掉,也就没有汁水飞溅的效果。但发酵不够时,煎好的包子面底硬邦邦,不香也不脆,浪费一块好的面。
以前第一次吃生煎包时,一天能吃数十个,现在对于饮食有节制了,再美味的东西,也是少量地吃,把更多美好的感觉和思念留在心里,那样才会满足。